WeArt Media

WeArt Media

東亞環保之旅 讓升級再造融入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回收物料具可塑性,只要加點創意,便可延續其使用壽命,減少浪費。你可有想過,廢木、舊雨傘、鞋帶、牛奶盒和膠樽也可以「升級」成為有趣好玩的玩具和物品? 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橋(中)、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左)及東行銀行總經理兼人力資源及企業傳訊處主管劉月屏為於日前為活動揭開序幕。 藝術遊戲之旅 第二屆「東亞環保再造之旅」將於即日起至 17 日在太古城中心北翼地下舉行,透過一系列以「Play」為主題的精彩活動,包括藝術展覽、遊戲、慈善義賣及創意工作坊等,讓公眾體驗升級再造的樂趣。是次活動聖雅各福群會主辦,東亞銀行全資附屬的東亞銀行慈善基金贊助,旨在透過升級再造推廣環保。 活動邀請本地升級再造設計師Alize Lam與復康人士和東亞銀行義工,利用廢木合力創作了風車藝術裝置。她說:「今年的主題是「Play」,希望大家能一起參與製作,同時參觀者又能觸摸以及轉動的裝置。」今年是兔年,Alize在年初推出以「兔」為主題的裝置,以風力推動兔子跑動的風車。因此,她想藉此機會再製作一個進化版,讓更多人一同參與製作。她補充,風車在華人傳統文化有祝福的意思,希望裝置能為大家帶來好運。 回收物料而成 風車藝術裝置分別用了回收的紅酒箱木和夾板製作而成。至於風車設計,Alize曾想過加入其他動物成員。基於展覽置在室內,故改為手動風車,再藉著不同尺寸造型,以增加層次感。她笑言:「她打算製作一件有樂器原素的裝置,但考慮到作品的複雜性,很難讓義工一起參與,最後改為大家都能協力創作的風車藝術裝置。」 一直以來,Alize以回收物料做設計創作,今次也不例外,她為了使風車更鞏固,除了考慮到木的重量外,也加入五金零件,以增加耐用度。她希望大眾參與活動後,能了解更多關於升級再造的可能性,讓升級再造可以融入日常生活。 創意工作坊將於周末舉行,包括「升級再造太空車」、「環保物料燈籠」、「升級再造鎖匙扣」、「手造紙偶」、「環保影子劇盒」和「環保木禪繞日杯墊」。參加者將學習更多環保小貼士,並利用各種回收物料創作成獨一無二的手作。工作坊費用全免,適合9歲或以上人士參加。

Affordable Art Fair 2022 都市式情懷

一年一度《Affordable Art Fair》已舉行,今年已踏入第九年,繼Art Basel, Art Central 等大型藝術展覽會相繼復辦且成功,在活動預覽當日已人頭湧湧,不少人都買得心頭好。今次大會主題聚焦本地藝術新力量,聯同25位新一代藝術家,以日常生活題材為靈感,創作出「港式」都市作品,留住香城之美。 總有人認為「藝術」是很「離地」的一件事。《Affordable Art Fair》定位卻清晰,一開始已決定走”affordable”路綫,不會教人負擔不起。藉此讓藝術走入民間,讓作品遇上知音,讓藝術變得「貼地」的事情。 《Affordable Art Fair 》自1999年起,已走訪歐、亞大城市,如倫敦、紐約、新加坡等舉行展覽,而今次在香港有超過60間本地及際畫參展,三分二為本地畫廊,展出逾千件當代藝術品。場內分別展出以香港城市為題材的作品,如街道、建築,交通工具,以及圍繞這裏的人每天一點一滴。筆者仿如置身於戲院中,正在細看一幕幕香港人生活百態的電影。 今年最觸目主題區之一,非由Jonathan Jay Lee策展,以「Welcome to the Zoo」為題的「Young Talent Hong Kong x Next Gen」展覽項目莫屬,他聯同25位香港新晉藝術家於這個平台上展現本地藝術力量,展示他們眼中的香港,也是寫給香港的家書。 藝博會總監Regina Zhang為大家解介紹焦點展覽項目「Young Talent Hong Kong x Next Gen」匯聚本地藝壇新力軍。 意大利藝術家Roberta Boffo屬首次參展,以墨水和顏料繪畫出不同線條的作品,筆觸細緻、平衡,讓人看出和諧平靜之感。她在預覽當日即場揮筆在牆上繪畫作品。 美籍台灣藝術家Jonathan Jay Lee,現居於香港,他7歲來港,之後遠赴紐約修讀插畫,他喜用香港作為創作題材,今次就展出作品名為《City Pop》的燈箱藝術裝置,置而在門口當眼處,以香港市民的日常日活為主題,如深水埗市民的生活日常,呈現他對這片土地的情感。…

Affordable Art Fair 2022 作品推介

以親民作賣點的藝術展已開鑼,為一眾熱切期待的藝術收藏家及愛好者帶來無限驚喜。《Affordable Art Fair 2022》超過50多間香港畫廊及藝術機構參展。而今屆本地藝術家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現在我們從逾千件當代藝術作品中,精心挑選與香港有關的作品,大家看後必會心一笑。 作家兼插畫家何慧恩 這次大型裝置《The Hong Konger Wall》的作者是作家兼插畫家何慧恩,她為了創作此作品,她邀請香港市民上載側面及手指作出心形的相片,搜集逾一百幅相片後繪畫成插畫,呈現於寬6米x高3米的牆上,此作品與《The Hong Konger》系列一脈相承。 渠王 嚴照棠  以塗鴉聞名的渠王嚴照棠,也參與這次Afforable Art Fair,多年來,他的塗鴉作品隨處可見,亦已變成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他今次即席揮筆,手繪家傳戶曉的「渠王廣告」吸引不少人拍照拍片留念。據悉,是次「墨寶」將會拍賣,並將收益用於慈善用途。 Pen So 蘇頌文  喜歡Pen So,他能創作出令人有共鳴的作品。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漫畫家,作品喜以黑白色調呈現,並以細膩筆觸繪出香港都市的面貎。 Margaret Lau  她來自香港,後來嫁到馬來西亞。疫情期間,她在當地成日聽見lockdown (封城),全家只有男人可以外出購物。基於防疫政策,她不能回港,只可留在家中觀看Netflix 消磨時間。有日她靈機一觸,不如將眼前的零食,以3D立體圖呈現出來,於是她用水彩、顏色筆,加上混合媒體,創作了幾幅以零食為題材的作品,包括白兔糖、辛拉麵、卡樂B薯片、金龜嘜魷魚絲等食品。 她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是一位建築師,但目前是一名藝術家,將擅長用 Hyperralistic (寫實風格)。她笑言,家中還有很多可以媲美照片的高真像手繪作品,但未知市場反應如何?所以今次以玩票性質,租下兩個位置作展覽,她希望大家會喜歡今次展出的作品。 藝術辦館  由藝術家許開嬌和黃家銓聯手策劃的本地藝術單位 藝術辦館 Artube Store,將超級市場的元素與藝術結合,以有趣好玩的裝置讓觀眾互動參與其中,拉近參觀者與藝術的距離。 藝術家許開嬌 身兼策展人的藝術家許開嬌,在展覽中以藝術辦館 Artube Store形式展出作品,「其實Art works (藝術作品)好多元,這裏擺放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讓他們以自己擅長方式,表達出對香港情懷及想法。」辦館內,你看見金魚街、波鞋街、城市風景、建築物,甚至校服系列。「我想表達從前上學的快樂時光,可以發白日夢、午睡等,非常開心。」,她長大後才知道,放空、小睡,對於成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 藝術家黃家詮…

小眾設計品牌走入國際舞台

三歲定八十,在現今世代不管用了。小時候作文,無論你寫「我的志願」是醫生、律師、抑或會計師等…… 長大後,或許是另一回事。時裝設計師Vincent Li 在年近三十歲時,發現自己夢想不在IT行業,於是離開舒適區,走入時尚圈,成功創立個人同名品牌,重燃對工作的熱情,並以多元文化理念立足,為時裝品牌注入新元素。 出生及成長於上海的Vincent Li,長大後,移居澳洲墨爾本升學,之後,在當地從事資訊技工作。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發現事業走到瓶頸。他為了重拾對生活熱情,工餘時,修讀時裝設計;為了成為時裝設計師,一路上,下過不少苦功。「在IT公司的時候,我不能用心投入工作,只想把它盡快完成。」他認為世界這麼大,為何不選一份不會抱怨的職業?儘管,在過程中面對不少挑戰。於是,他選擇了辭去工作,離開墨爾本,來到香港再進修時裝設計,成立個人品牌。 他回想,自己由門外漢到加入知名時裝設計品牌JW Anderson實習,到成立自家品牌,過程非一帆風順。「初期我的設計理念及風格不被認同,很多廠商認為無利可圖,也不願意合作。每天就是計算成本,也因此作出許多妥協。最後,他們看到設計樣品時,才知道我想要追求。當我的設計獲得大家肯定,這份滿足感不可言語。」為了成就設計時裝事業,他到香港開設公司,讓品牌既可面向國際,也可走入中國市場。 Vincent 的設計靈感多數來自一首歌或一個故事,藉著衣服演繹人們的感情思緒。在過程中,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推廣「性別衣飾共融」展示他突破思維設計靈感,為消費者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此外,他以永續時尚品牌作定位,用永續布料搭配數碼印花,縫製出非凡而幽默的獨特時裝。「透過搭配不同布料如:鰻魚皮、Naia™及OEKO-TEX® 等永續布料,將褲子或裙子上的袖型鑲片、可拆掉的翻領和袖子、單獨的領子、外套改裝成裙子與上衣 ,以至一條長褲連衣裙,讓每件衣服均在熱熾地訴說自身的故事。」 坦白說,Vincent 要在香港成就出品牌,看來也不容易,畢竟香港接受小眾品牌的人不太多。但他卻不同意,認為現今的Z世代較多元化,接受能力較高,無論 任何年齡層都會尋求個性化的產品。他們會理解品牌背後理念,了解其功能及穿著搭配等方法,他們更在意品牌是否可持續發展等。 Vincent目前專注拓展亞洲及澳洲市場,以 “Beauty Exists Because Perfection Does Not”(美的存在·源於不存在的完美)為座右銘,深信時裝不限於追求美學、功能、創新等範疇。以精湛靈巧的工藝、破格的創造力,將各重獨特材質的布料拼湊出其獨有的時裝美學,透過與別不同的創作,用布料及剪裁說出他的時尚格言。 無論你認為他設計理念天馬行空,品牌定位甚至曲高和寡,你也可以嘗試到中環PMQ參觀全新品牌系列展覽,了解他對時裝的熱情,或許會為帶來意想不到新思維?

Chocolate Rain 進軍元宇宙

Chocolate Rain

香港本地設計品牌Chocolate Rain 加入NFT元宇宙行列。由創作總監麥雅端以設計繪畫的作品,陸續在Popsible 平台上架,包括Dream Set、Fatina Set、《香港套裝》及《新加坡套裝》NFT 明信片。Chocolate Rain創作總監麥雅端表示,希望通過畫作「覺察」當下身邊環境和和感受。大家每日走過的道路旁,看見花草樹木、建築和街道,只要細心觀察,便體會到「平淡」也可以過得「精彩」,畫在當下,就是最好一切。

LE SOLEIL探索越·泰之旅

Staycation 已成港人熱潮,趁有空「閃」去宅度假,既可遠離繁囂都市,又可放鬆身心、洗滌心靈。如果你喜歡品嚐越泰美食,帝苑酒店剛推出的LE SOLEIL探索 越泰住宿係不二之選。翻新後的酒店設施不錯,全新開放的健身室,就新增一系列健身器材,滿足熱愛運動的朋友;而天際恆溫露天泳池 SKYPOOL,更設置了水底音響系統,讓你可在柔和音樂下暢泳後,躺在長椅享受日光浴鬆弛一下,仿如置身在泰國過一個恬靜無憂的下午;晚上到Le Soleil越南餐廳,享受由酒店大廚為你悉心炮製的越·泰美食,令到成個staycation體驗再提升﹗ 今次酒店住宿優惠,人均只需$615起,便可入住豪華客房住宿一間,連雙人自助早餐、泰國風味4道菜晚餐及歡迎茶點(房內享用)。預訂查詢:

企業「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香港昔日以工業起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電子業地位是舉足輕重。本地電子業界偉易達業務已邁向國際。創辦人、主席及集團行政總裁黃子欣早前接受一個節目訪問中表示,作為「港產電子第一人」,黃子欣在電子產業的貢獻有目共睹,更是少數能夠將香港品牌推廣到歐美市場的香港企業家。他於節目中暢談自己的創業生涯和理念,更分享為何當年沒有向爺爺有份創辦的東亞銀行借錢創業。 黃子欣畢業於香港大學電機工程系,60年代尾是香港電子行業最發達的時期,黃子欣指電機工程在港大十分受歡迎,更指有人說比醫學院更難入,笑言「我啲同學都係高材生,除咗我!」畢業後黃子欣到美國留學兩年,回港後在一間美資科技公司工作,後來覺得在企業工作未能做到自己想做的項目,便毅然決定創業,黃子欣坦言因無家庭負擔,才能夠有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 以人為本  曾為蘋果公司競爭對手 「以人為本」作為黃子欣的創科理念,他推出的產品都是便利大眾及有益社會的。六七十年代,社會對電子產品需求十分大,各種電子產品日新月異。黃子欣對高科技產品充滿熱誠,尤其是家用遊戲機,他更是先驅之一。80年代初,遊戲機市場開始被商家發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黃子欣的兒子亦在當時出生,兒子的來臨啟發黃子欣研究電子教育玩具。電子教育玩具不止滿足了黃子欣對科研的追求,更能啟發小朋友對學習的興趣,產品一推出就引起哄動,後來黃子欣更一直研發及推出各種新產品,其產品更一度打入美國市場,成為蘋果公司的競爭對手。 黃子欣指當時70年代的創業環境與現時大不同,所需的資金亦較少,坦言當時只要肯勤力,定有成功的機會;但在現時社會,只靠勤力並不足夠,但不是指機會比舊時少,而是機遇變得不同,科技在當中是很重要的一環。黃子欣認為人工智能定是未來的趨向,編碼技術將是未來少不了的工作;而不少工種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人們應更加認識和了解科技,在未來的社會,定必要「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黃子欣認為,未來不少工種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人們應更加認識和了解科技,定必要「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感恩」二字不斷掛在他口邊,黃子欣指出,家庭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亦是他的後盾,嘆息創業初期犧牲了不少與子女的相處時光,但感恩家人十分支持自己的事業。而對於一生所獲,黃子欣認為所有並非必然,很多人事並非自己能控制,需以「謙卑」和「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生活。最後黃子欣送「夢想」和「堅持」兩個詞予港人,盼港人一定要擁自己所想,並且堅持自己所想。

疫下無阻文化盛事 新晋藝術成打卡地

Art Central

藝壇近來熱鬧非常,先後有Art Basel 及Art Central在疫情放緩當下,順利登場,讓藝迷一賭來自世界及亞洲地區頂尖藝術家,如日本草間彌生《我繼續與南瓜相伴生活》、奈良美智《月光小姐》;韓國藝術家代表Jinwook Yeom 《山之回憶》等。今年Art Central 更舉行特別展覽「香港製造」,展出香港本地藝術家作品,且創作題材及媒界多元,讓藝術愛好者從多角度看香港面貌。 今年Art Basel 除了在藝廊薈萃、亞洲視野及藝術探新展區帶來強勁參展陣容外,還共設有六件大型裝置作品參展,包括徐永旭的自由形作品,融合身體與精神上的奔放;以及駐北京藝術家冰逸的地理和天氣作品當中「黑洞波相、地質波相、水生波相」;至於陳麗雲的作品則以探討媒介使用和日常體驗的變化及許開嬌作品《膠袋刺繡:香港金魚街》令人想到旺角金魚街的熱鬧。 若說到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由梁基爵的《Fidgety (in between up & down)》。由40個喇叭組成的聲音裝置,每一個連接發聲器,播放他的心跳聲;及駐紐約藝術家費明傑《Garden of Life》,以生死為題,連繫東方與西方哲學,藉此探討彼此之不同。是次展覽在聚焦本地藝術家的同時,還建立本地與全球具意義的聯繫。 Art Basel一向展出的藝術品較國際化;Art Central 主要以亞洲及本地藝術家為主。Art Central踏入第七年,今年就攪出新意思,辦了一個名為「香港製造」的展覽,從650件報名作品中,選出40名藝術家,合共65件作品展出。其中,藝術家劉寶欣《Crowd space, The sub-divided flat 1-3》以描繪香港地住屋環境狹窄,衣服堆積如山;另一個裝置作品也很特別,李寶兒《The Grid and The skin》以編織手法繪製香港地圖。 大型裝置是展覽會不可缺的展覽,一進入會場,就看見由香港藝術家杜煥作品《神荼鬱壘不在塲》神荼、鬱壘是傳說中最早的門神,藝術家杜煥用上竹條、和紙張創造出如奇幻的紮雕,仿如歐洲現代主義運動中的抽象畫,將不同文化對神與動物的想象串聯起來。 場內亦有以香港雙組Batten and Kamp 的作品《Terra Incognita》中,以岩石、鋁材、玻璃、水泥、生長燈、塑料及金屬製成的植物相互交錯,藝術家並以3D打印的模型變成化石,鋁 製樹枝由岩石中長出,這猶如一個未來的考古場地。至於最吸睛的裝置,是由藝術家李思汝作品《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