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rt Media

WeArt Media

九十後創品牌攻高價冷門錶市場

年輕就是本錢,九十後吳衍弘(Jason)就看準商機,於6年前開設手錶代理品牌,專門引入本地及外國冷門高質手錶,其代理的手錶品牌來自全球各地,早前於旺角設有實體樓上舖,邁向O2O營銷模式。 The Watchdrobe創辦人Jason本身是一名手錶愛好者。他坦言,作為一個消費者買錶,想在香港物色一些較簡約的錶款,但是市場上的選擇不多。普遍只有大家常見的手錶品牌,例如精工、G-Shock、 Casio等,對於不想撞款的用家來說的確少了很多樂趣,2015年他毅然萌生創業念頭,希望發掘各種不同的錶款,讓產品種類更多元化。 Jason創業之初,只是根據個人喜好來入貨,揀選一些設計簡約及平價的錶款,價位約為數百至2,000元不等。他表示,在挑選產品時會考慮其款式和質素。現時,旗下所代理的產品來自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新加坡及歐洲各國。「雖然普遍手錶市場側重於男性,但品牌也會引入部分女性手錶,現時男性顧客比例佔6成,女性則佔4成。」 他分享道,冷門錶款要打入市場,需要額外花心神去規劃各種策略。Jason 堅守冷門品牌的原則,專揀高質素的手錶,部分品牌知名度較小但具有特色。「我們引入的品牌均出自於歷史背景悠久或新創的微品牌,這些品牌只是比起大眾所知的牌子較為二線,但不代表較遜色。」 憑眼光選冷門錶引入微品牌 現時The Watchdrobe與30個不同手錶品牌合作,每月售出逾100隻手錶。品牌目標顧客大部分為20至30歲人士,但隨着客源逐漸增加,顧客年齡層不斷擴大。Jason表示,除了擴充客源外,品牌代理的產品類型也愈來愈多,不但有日常佩戴的簡約款式,更有飛行錶及運動型等。 The Watchdrobe亦會與不同品牌聯乘合作來擴大知名度,亦會不斷物色新的合作對象,以提供更多款式產品,藉此維持顧客新鮮感。品牌曾於2018年,與新加坡手錶品牌BOLDR合作,全球限量發售Odyssey香港特別版二代潛水錶,推出市場便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 Jason提及,品牌一開始以網店形式經營,後來開設實體店,採取綫上到綫下(Online To Offline)形式,兩邊同時經營。他指,在創業初期,品牌已透過社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投放廣告,初時效果良好,其後發現網絡廣告成效不如以往,在尋求新客源方面也有一定難度,便決定開實體店補其不足。 至於未來大計,他透露,仍以本地市場為主,計劃在港島區增設一間實體店,一方面方便客人試戴產品,另外也可增加購買信心及服務體驗。

讓你逐步染上藍

1. 先用水筆在棉布起草圖,然後利用橡筋、木棒、衣夾、棉綫等工具紮出圖案。 2. 棉布用清水浸泡 1 分鐘,瀝乾。 3. 把紮好的布料放進染缸。 4. 慢慢用手搓揉。可根據深淺度,決定放進染缸的次數。 5. 泡染約 1 分鐘後拿起,讓之與空氣接觸。 6. 染布拿上來後,經氧化後不消三秒便變成藍色。 7. 如是者重複至少 5 次。 8. 用清水洗走多餘染料。 9. 再拆除所有橡筋,然後再過清水、瀝乾。 10. 最後經日光晾乾後大功告成。

藍染的魅力

藍染風氣在港盛行,PMQ、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不難發現藍染產品的蹤影。香港人對藍染衣物的認識,源自日本品牌,包括KAPITAL、visvim、PORTER CLASSIC、45R、BUAISOU、KUON……等等。為了尋找這點「藍」,筆者專程走到大嶼山,與本地首間藍染工房「片藍造Indigo 11.50」主理人MAX面談,分享他如何讓人愛上布料、染料和水三者流動結合成為藍染的一瞬間。 「片藍造」坐落與大嶼山石壁水塘一山之遙的大浪灣村。這天坐上11號巴士開往大澳,當駛經至石壁監獄的大草原時按鈴,甫下車看見一部白色車輛停下,司機調低車窗,看見主理人Max接我們,數分鐘的車程便來到目的地「片藍造工房」。一擡頭,看見幾片藍染布高掛飄搖,橫條、直條、圓點、三角、漸變、留白、深深淺淺的藍,真有一種治癒感。 藍染品採用植物及礦物天然染料將織物染成藍色,織物上面的圖案,以紮染、蠟染、紙板刮漿、夾綁染等方式技藝染成,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採用天然染料 熟悉藍染的人知道,藍染用「木藍」的草本植物提煉,人手染製,常見於客家人的藍布衫。進行藍染時,可透過夾染、縫紮染和蠟染等方式上色。藍染又不同於普通染衫,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對空氣、水源、環境等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藍染是全天然,採用植物及礦物天然染料。Max說:「天然染布工藝需由製作藍染液開始,染液則由葉綠色的木藍、馬藍、蓼藍等植物中以沉澱方式,並萃取出染液的基本藍靛(又稱為藍泥)。這些藍泥準備好,就以鹼水、米酒、糖、石灰粉建立染缸,過程需時約兩星期,其間要加入米酒、糖、石灰粉攪拌。稍一不慎或遇上天氣潮濕,整缸藍染液便報銷。」 藍染用途多 藍染應用於木頭、紙、布,亦有人用作配色,但以應用布類為主。因其著色力夠也易於生產。「藍染歷史悠久,是少數可低溫上色的自然染色法,當染液與空氣接觸產生化學反應,將布變成靛藍,與大自然的綠色好 match。」所以,Max多年前到台灣一趟後,便決定將這份工藝回香港,成立「片造藍」工房。 「那時,正值手工藝興起,很多人對『手作』深表興趣。藍染就是將一塊白布,浸入染缸後,白布變成藍布,染布中間還有夾雜著不同層次的顏色,如白色、藍色等。『藍染』這門手藝需要耐性,加上港人又喜歡實用性,於是將引『藍染』引入香港。」Max說。 注重布質及染色 現時,坊間開設了不少藍染工房,傳授藍染知識,但Max鍾情於淨色布,這又不同用於教學的布料。而「片藍造」售賣的藍染產品以淨色布為主。Max對用布料講究,工房多使用台灣、日本棉布料。「藍染工藝範疇專業,有些玩織紋、有些玩布質、甚至乎顏色淨度,都可造出不同的搭配。例如棉布,有平織和針織,織紋密度;顏色又分為染色、漂色,不經意的微調,呈現效果已不同。有時用眼睛、雙手才能分辨出品質。」Max更認為,市場上,很多數碼化產品的出現,令注意手工藝品的人所剩無幾,但藍染品能令大家染到、摸到、感受到,從前的衣服是怎樣造出來,減去花巧、注重淨染色、布質,才是藍染工藝的重點。 「我就是喜歡自己染布,喜歡自己選擇顏色深淺度。街上買的藍染布,顏色就只有深藍、中藍、淺藍;或者有偏綠色。如果自己染布,就可調較出30-40種藍色,如偏紅、偏黃,偏綠、偏紫藍、深至淺度不同;有時可以染出藍白間隔染,或漸變亦可,這就是染布的樂趣。」Max笑道。 手工的價值在於舒適感 市面上,很多商店集團式經營。大量生產、時裝速食,或已成為人們消費習慣,因其價廉物美又方便,但「手工藝」是代表製造者與使用者溝通後,所製造出來的產品,使用起來那種「舒適感」,是得來不易的價值。「機器織布的針織密度不及手織布好。手織是文化標誌。八年前,工房開張,我專程到泰國購買大量當地苗族手織布,由於人手編織,布料密度不均勻,但染藍後產生的動態,深淺顏色,凹凸效果,外面市集賣的純藍染品不能媲美,這也是『片藍造工房』所追求產品的色調與效果。」Max坦言,去年,他打算再補貨,卻被告知該織布已停產。 現時,大家關注身上所穿衣服鞋履的可持續性,許多創新企業就紡織品漂染方法,正努力研發新點子,包括降低耗水量,污水毒性和環境的影響,致力為可持續發展盡一點力。藍染品屬全天然人手製,過程沒有對環境造成傷害,可是Max坦言曾聽說,有客人質疑產品為何會褪色?「任何物件都會老化、折舊。藍染品已採用天然料生產,為何有人會邊要求出品過程要環保,另一邊又要求藍染品完全不褪色?這是不行,重點是如何復修、保養。」 品牌朝多元發展 片藍造經常舉辦工作坊,也為企業進行設計及生產產品。如日本時裝品牌45R的藍染VIP工作坊、灣仔藍屋的社區節藍染活動、MUJI 展覽、美心家品設計、歌星MV製作等「記得大家樂拍其中一輯廣告時,需要日式麻簾,我們就用傳統手造布進行漂染;另咖啡店想為員工訂製不易起皺、要耐穿的製服,我們就不用全棉布,改選用彈性布料。」Max說,為配合企業形象,要不斷找不同布料,以符合不同合作單位要求。 Max享受與不同企業合作,藉此提升工藝技術,累積經驗。「曾為NIKE做了一幅掛牆Art Piece,是他最難忘的一次合作項目,那次我在未知藍染技術領域進行挑戰與嘗試,每一次挑戰,至少需要二至三個月。完成後,那份滿足感不可言喻。」未來,他希望多出產自家制藍染品,滿足愛好手工藝品的客人。 藍染手袋,深藍與淺藍的直條,白線依照布料顏色縫上,如日本BORO – 拼布風格,用古布爛布拼出來。Max說今次藍染品用全新拼布做,但又能令其有舊物感。

設計師自創品牌 洋溢生活幸福感

創意產業是香港經濟重要動力,也是不少年輕人投身的新興行業。近年,文化創意成風,湧現了不少時尚設計產品。任職設計師的林雅欣 (Yan),感到「工」字不出頭,遂與友人創立自家品牌Amoovars,售賣由外國引進產品,提升顧客健康生活品質。目前,該平台已進軍日本及台灣等地,及在港開設首間旗艦店,藉此打造O2O營銷效應。 回想起創業之路,當了近7年產品設計師的林雅欣(Yan)又感而發說:「感到自己事業走到樽頸位,加上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所以2015年脫離打工族生涯,憑著過去累積了豐富的設計及品牌管理經驗,夥拍熟悉採購及電商的朋友Ocean共同創業。「當初我們先成立Gott Design Group做線上宣傳平台為主,後來開設自家品牌Amoovars網上商店及本地電商平台,引進外國產品作直銷。」 小眾品牌成新寵 只要細心發現,世界各地有很多小眾品牌,雖然不為人熟悉,但外形及品質為高水準之作。「以北歐為例,來自挪威NORDEPACK多功能商務電腦背包/手提包,及俄羅斯品牌MARMANSK,就能吸引年輕族購買。」未來除了出售自家產品外,林雅欣還會化身為「品牌經理人」,為產品引入不同營銷渠道,包括線下實體業務,如在百貨公司及商場設立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又於尖沙咀The ONE商場開設品牌旗艦店,打造O2O(Online-to-Offline)營銷效應。 Amoovars目標客群25至40歲年輕人,產品走中檔路線,售價由百多元至八百多元不等。「自家產品將以外形美觀設計為賣點,利用線上平台、呂牌網店及本地電商平台作直銷,減省成本。」 締造高質生活 品牌系列環繞美學、智能、精緻、還加入健康元素, 林雅欣表示: 坦言成立Amoovars的初心讓美好融入生活中,這是為「生活」而生,為「健康」而活得更好的品牌。「生活是一種歸屬感,意味著幸福和美麗。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人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應該像伴侶一樣親密。品牌目標是不斷追求對人和對生活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產品。」她希望Amoovars產品無論自用或送禮,都讓人有種體貼的關懷,看得見幸福感﹗

舊日照相館 力抗時代巨輪

舊日照相館

自從全球第一部數碼相機生產後,菲林相機愈來愈少人用,正因為「有限度」照相,令每次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都非常緊張,怕拍出來的相中人不笑不美又迷眼,加上每次對沖曬的那份期待,令菲林照片仍有存在意義。隨着時代變遷,很多傳統影樓已結業,剩下的像「吊鹽水」般經營,或是無奈轉行數碼。「善美影室」屬少數仍然生存至今的舊式影樓,它的價值在於每次同客人影相時的互相交流,認真拍攝為每一張相片捕捉最真、最美的瞬間。 善美影室前身尖尖照相於1937年開業,至今已有85年歷史,舖址亦已由彌敦道369號搬到北河街現址。它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影樓,見證菲林相機的興衰起落,走過黃金時代。有歌詞曾寫過菲林「只一格 經典的偶遇已 不再」人稱林老闆的林國盛認為,按下快門一刻,就凝住了開心和喜悅。 「以前新年,一家人會穿著整齊上影樓,拍攝一幀全家福。沖灑後,掛在客廳牆上,每逢晚飯時間,我們不時望望照片,想起當日熱鬧場面。」影全家福正好留住熱鬧的一刻。 自1996年由學徒做到師傅的林國盛與拍檔接手,易名為善美影室於原址繼續經營。他堅持沿用菲森相機為客人拍照至今。 舊式影樓歷盡時代變遷 光顧過尖尖照相館,可謂星光熠熠,如鄒文懷、汪明荃、林子祥、鄭中基等等,連政界名人也曾是尖尖照相的顧客。開業半世紀,影樓經歷過香港淪陷、重光後的風光。今年七十三歲的林老闆回想「二次世界大戰時,只有日本人及外籍官員有經濟條件照相,夥計都懂得說幾句日文英文;60年代,工廠男女上影樓照相,是為了相睇;70年代,香港的家庭習慣上影樓拍全家福;80年代,流行拍攝畢業照;90年代,拍中小學生照及求職照。由於不少人移民海外,很多家庭都上影樓拍照作留念。之後,一小時沖曬流行,生意已不太如前。善美影室曾經歷業主收舖,現舊區重建又要收樓,林國盛:「發展商已成功收了樓上住戶七成業權,尚欠地面商舖八成,現在算是做得一日便得一日。」 按下快門一刻 作為攝影師,想拍出一張好照片,必要懂得營造出一個愉快的環境,讓與客人交談,讓他們放鬆心情,菲林相機咔喳一聲,就能成功捕捉被攝者的眼神與笑容。「你知道嗎?小孩子的照片特別難拍,因為他們會哭會扭計也會動個不停,攝影師需要擁有非一般的耐性才事成。尖尖攝影前老闆就專程報讀兒童心理學,目的是要按動快門,就能攝下嬰孩流露出天真爛漫的笑容。」林老闆說,在「咔喳」一聲後,因為光速底片已曝光,瞬即捕捉最真、最自然的笑容,就算數碼相機光速,也不足以能與菲林機相媲美。 照片價值何在? 或許會有人問,菲林照片究竟有什麼存在意義?答案是菲林相沒有可能造假,記錄當下民間社會現象等,菲林相片意義,在於還原(故事真實)。可是,林老闆說「多年前,曾有一位女士獨個兒上影樓,還硬要找攝影師合照。原來,她想用這幀『移花植木』照,為內地丈夫申請單程證…… 唉﹗想不到真相原是這麼諷刺?」 修復老照片 每張舊相背後總承載著一段記憶、一段歷史,一幀幀舊相片總是充滿故事,這些珍貴回憶,現時,只需要個一個修復軟件便可讓人回味無窮。數碼時代來臨,為我們帶來不少方便,人人可充當攝影師,舊照片可按掣修復。其實「膠片感」雖可模仿,人情味卻不可複製,善美影室前身尖尖照相,相在,情在。

中大60周年 微型藝術展細看香港

今年是中大60周年校慶,中文大學於新城市廣場舉辦「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微型藝術展」,現場展出逾50件人手微縮模型展品,有本地藝術家全新設計的傑作,包括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中大科學館(飯煲)、中大正門(四條柱)等。現場除了除了搭建4.4米高可亮燈的仲門外,還有可愛的迷你中大校巴及七彩校慶燈箱等打卡位。此外,眾多展品中,有多件作品與中大及沙田等社區息息相關,務求以嶄新手法把中大校園及重要地標帶到社區,與巿民共賀鑽禧。 文、攝影:小編 (部份相片為主辦單位提供) 最矚目的展品,莫過於中由高錕教授夫人高黃美芸女士於親手將高錕教授的微雕,放在俗稱「四條柱」的《中大正門》前,讓大家可重溫中大前校長兼「諾貝爾奬」得主高錕教授的風采。他旁邊是一輛由藝術家陳鴻輝親手造的懷舊校巴,綴以微型藝術家陳翠薇的微型燈籠賀中秋,迎接巿民佳節遊覽中大。在俗稱「飯煲」的《中大科學館》和巨型校徽前,是畢業生手拿鮮花和畢業公仔,拋起四方帽拍照的歡樂一刻。 由親手由畫圖、打磨及上色,創造獨一無二的90年代懷舊校巴,的微型藝術家陳輝鴻表示。他在資料搜集時,認為90年代校巴最具代表性,於是決定從繪圖起,畫出當年年校巴的模樣,並將它立體化。由製車頂、車身、學生公仔開始造,慢工出細貨。「手造校巴模型須時兩個月,但打磨車頂最耗時,全因磨出平面不夠光滑,車頂是慢慢雕出來才行,否則不能還原校巴最初模樣。之後校巴上色,便大功告成。」雖然校巴車款停駛多年,又沒有實物可供參考,只能靠他參照校巴照片及回想兒時曾坐過的校巴,也是這款巴士,藉此提高成品的像真度,作品也希望能喚起港人回憶。 除了中大校巴模型,陳鴻輝也有新作品就是《巷仔理髮》。原位於中文大學的校園理髮店。幾十年前是「巷仔理髮」的格局,演變到今日有齊洗、剪、吹服務的髮型屋。陳鴻輝表示,「巷仔理髮」第二部曲,結合模型工藝及3D打印,製作出各種富有童趣的細節,生動還原了屬於現今新時代孩子們的理髮店情景。而最花時間打造的展品,則是參考自80年代的「俊男茶樓」。「當中過千件組件,全是人手去造,足足做了3年,希望能勾起人們的成長回憶。」 現場有另一微型藝術家何國添的新作《鳳冠承傳》,從前少看粵劇的他,機緣巧合下,跟粵劇服飾大師陳國源學做鳳冠,更成為其入室弟子。今次做的1: 6的鳳冠,像真度高。他特意將戲棚場景還原,以創造表達傳統文化。「作為表演者,真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大家可以從模型中,看到到粵劇名伶「仙姐」白雪仙的點翠頭飾,還有桌上放放滿了照片、紙模、工具、晶石、 圓珠、針線、布料、鐵線和半完成的鳳冠。」何國添笑說。他還特意將《帝女花》的百元紙幣,又製作微縮舞台,把不同粵劇元素貫穿起來。  重點展品 今次特別展出多項與中大及沙田社區息息相關的作品,包括《沙田龍舟競渡》、《沙田雞粥》、《鳳冠承傳》、《查篤撐》、《迴轉壽司》、《跑車速剪》、《那些年,我們一起作反的課室》等。同場展出多個香港的今昔街景,包括美食、小店、人物、節日和建築等等,喻意中大和香港一起走過60年。中大學生大使將於展場帶領導賞團,分享校園歷史和點滴。 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微型藝術展 日期:即日起至10月17日(星期二)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 (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沙田新城市廣場一期L1羅馬圓型獻技場  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作品展現了中大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情景,五光十色的燈箱點亮了百萬大道,一眾嘉賓及校友聚首一堂,更有學生舞蹈團及啦啦隊現場表演,喜慶熱鬧。 (左上)中大科學館 (俗稱飯煲) 是畢業生必到拍照之處。巨型校徽見證每個畢業生的成長,及拋起四方帽拍照的歡樂一刻。 (右上)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 作品展現了中大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情景,五光十色的燈箱點亮了百萬大道,一眾嘉賓及校友聚首一堂,更有學生舞蹈團及啦啦隊現場表演,喜慶熱鬧。 (下) 中大60閃耀維港 作品同時涵蓋香港四十多座地標性建築,璀璨奪目。  沙田雞粥最初源於沙田舊墟夜市,師傅要熬煮雞粥要花4-5個小時,先洗米、後用皮蛋撈勻,使粥底微香、金黃和綿滑,雞肉則肥美嫩滑。沙田另一名物是「紅燒乳鴿」,要塗上用麥芽糖及醋等調味成的皮水,皮脆肉嫩。乳鴿、雞粥和炒蜆,一向被稱為「沙田三寶」。其他招牌菜色,還有小炒王、咕嚕雞球、豉油王炒麵等。 沙田舊墟已經拆卸,藝術家彭惠娟、潘麗華以技藝,呈現沙田宵夜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迴轉壽司、蘭桂坊、石板街 迴轉壽司於日本50年代興起,緣於一位大阪壽司店老闆,見到傳統壽司店現叫現做,較為昂貴,遂效法啤酒廠的運輸帶,運送琳瑯滿目的壽司,放在不同顏色碟子上,明碼實價,食客可自由選擇,心中有數。香港自1989年引入第一間迴轉壽司店,便受歡迎至今。蘭桂坊及石板街深受名人、明星和中外人士歡迎,每逢聖誕節及新年倒數日子,必定人潮如鯽。藝術家何國添表示,借助電腦雕刻技術,塑造各人物獨特的表情動靜。

粵東磁廠廣彩 展出逾百件瓷器珍品

政府銳意將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無奈是香港發展藝術文化不易,很多傳統手作行業都日漸式微。手繪瓷器曾在香港享負盛名,是本港現存唯一具規模瓷器廠,「粵東磁廠」經歷近百,現由第三代負責人曹志雄、太太曹葉正嬌及第四代負責人女兒曹嘉彥一同經營,令手繪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粵東磁廠為早前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傳承廣彩展覽」期間展出超過百多件,由曹志雄手筆作品。當中包括充滿懷舊特色的「公雞碗」、壽字花杯碟等,吸引不少熱愛「廣彩」的人到場參觀。 曹志雄將粵東磁廠起源娓娓道來,這可追溯至1928年,創辦人之一曹侶松與一班彩繪師傅於從廣州南下,將廣彩工藝帶入香港,並於九龍城隔坑村創辦「錦華隆彩瓷廠」,當時主要做出口市場,全盛時期有300多名彩繪師傅。 瓷廠因二次世界大戰停頓生產,到日戰後開,並改名為粵東磁廠,經營至今。曹志雄回想起從前,自幼在磁廠生活,與祖父三代人及工友一齊住工廠宿舍,耳濡目染下靠自己摸索何謂廣彩。直至1968年,開始幫忙接待外國客人。 當時繪瓷師傅全人手繪,訂單愈來愈多,為增加效率,將部份手繪構圖弄成雕刻膠印章,在白瓷上直接印上線條,人手填色後,再燒製。近年改用貼花紙技術,將圖案和顏色以絲網印刷生產,貼上瓷器後便燒製。對於女兒願意接磁廠,才是讓曹志雄感到意外。 香港粵東磁廠經歷曹氏四代人的努力經營,見證了香港彩瓷業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與變遷。圖為第三代傳人曹志雄與曹葉正嬌及女兒曹嘉彥。 他認為得到女兒及年輕一輩的認同,廣彩技藝才可以傳承下去。曹嘉彥在大學主修設計及文化研究,畢業後從事媒體行業。她說:「以前我對瓷器興趣不大,只認為賣花瓶、古董而已。近年接受不同媒體訪問,及經常舉辦展覽,加深對廣彩歷史的了解,手繪瓷器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令我對於這行業更有使命感;加上婚後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更想利用自己所學得,協助家族生意,就毅然回廠幫忙。」 作為第四代傳人曹嘉彥,努力經營瓷廠外,還積極推廣彩繪工藝。旁為她重新繪製的作品,其中有1940年代製的粵東磁器產品雲龍碟圓盤。 創新元素注入設計 曹嘉彥有別於上一代營運方式,由以往只依靠電郵聯絡、接訂單,轉為經營網上平台,設立網店、加強社交平台宣傳,以方便本地及海外顧客。除此之外,她也兼顧設計工作。「家人希望我傳承廣彩技藝,所以對外要多做宣傳推廣工作,回到店鋪,我又會幫忙做設計及生產,將『港彩』元素注入產品內,吸引不同客戶群,工作十分忙碌。」 讓大眾認識廣彩文化 談到如何將技藝傳承下去,曹嘉彥希望多舉辦工作坊,讓大眾有機會體驗繪瓷的技藝。另外,瓷廠又會與不同小店及藝術館進行聯乘,致力推廣廣彩文化,如早前她參與「躍動香港Merry-go-round」、「藝聚香港Café 2023」與日本刺繡藝術家竹岡加津美合作,製作藝術品。最近她又參與「藝聚香港X CASETiFY」推出聯乘手機殻設計,以瓷碟和廣彩圖案呈現香港傳統藝術之美。 廣彩瓷器蘊含中西文化  今次展覽是展示是自上世紀40年代彩繪的傳統翎毛廣彩至2020年代中西花邊融合的圖案。由色彩絢麗的金彩發展至清雅簡的花款,全以釉上彩手繪,顯示不同時期皆有其蘊含的文化和風格。 廣彩屬於釉上彩瓷,在白胚瓷器上,以含有氧化金屬的顏料畫圖案,然後在炭窯,以1200燒烘,畫勾線及填色後,再以800度燒烘,令顏色不易脫落。到70年代發展以印花及貼花技術,提升產量,以應付需求。 其實廣彩所用的顏料發源於雍正時期的粉彩,粉彩具代表性是萬壽無彊,顏色堆厚,色彩多姿。廣彩都是用相同顏料,相同畫法,只是厚薄程度不同,用色較淺薄及通透,能呈現出黑色的構圖線條,大部分通圖案皆有玫瑰花蕾,又名為「花頭」,線條空白位置上填上金彩(織金),顏色鮮艷,金碧輝煌,這也是彩的特色。

陳幼堅藝術收藏及創作之旅

「陳幼堅藝術收藏及創作之旅」展覽於PHILLIPS 富藝斯位於⻄九⽂化區的亞洲總部舉⾏。是次展覽為意⼤利出版社Rizzoli全球推出ALAN CHAN: COLLECTING INSPIRATION FOR DESIGN⼀書的延伸,⾸度向⼤眾公開陳幼堅逾800件珍貴收藏,深入分享其超越五⼗年的創作歷程。 陳幼堅為亞洲設計界卓越成就⼈物,創作無數經典作品,風格獨特且不拘界限,由平⾯、產品、室內以⾄藝術創作,皆能追溯於他對收藏的熱愛。陳幼堅闡述收藏的意義:「我的史詩之旅彷彿剛剛開始,從設計師、收藏家、策展⼈到藝術家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我感覺我的⼈⽣就是⼀本書,是⼀趟關於創作和收藏的旅程,穿梭在東⽅和⻄⽅之間,堅持耕耘及領悟的點點滴滴。」 今次展覽佔地8,000 平⽅呎,劃分三⼤主題區,透過『收藏』、『創作』、『策享』三⽅⾯來敘述收藏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如何將收藏融入⽣活,建立出標誌性的『東情⻄韻』設計哲學,將東⽅美學推⾄雅俗共賞的境界。 為加深⼤眾的認識,是次展覽榮幸邀得林嘉欣、梁詠琪、⿈志淙、劉天蘭擔任聲⾳導航,帶領⼤家⼀同踏上陳幼堅藝術收藏及創作的旅途。 開放時間:即日至8月27日12:00pm-7:00pm 展覽地址:九龍柯士甸道西8號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G/F PHILLIPS富藝斯亞洲總部

港企數碼化轉型 受制於人才短缺

上圖為澳洲會計師公會大灣區委員會成員冼君行博士(左)及王君弼博士(右)。

據澳洲會計師公會最新調查指,全球人才短缺問題阻限了逾三分之一的香港企業應用新型科技。 澳洲會計師公會進行的一項關於商業科技應用的區域調查發現,73% 的香港受訪者表示其所在企業制定了數碼化轉型戰略,但有35% 的受訪者表示苦於找尋具備相應技能的僱員。雖然存在挑戰,但超過九成的受訪者預計其所在企業在未來 12 個月內將採取積極措施提升科技應用水平,而增加投資科技或升級技術(33%)是受訪者預計其企業最有可能採取的行動。 調查訪問了820 名亞太地區七個市場的會計和金融專業人士,其中有199 名受訪者來自香港。調查結果揭示了企業在適應數碼時代過程中面臨的障礙以及應對這些挑戰採取的策略。視頻會議和小組協作工具、雲計算以及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軟件是目前香港企業最常使用的科技。 澳洲會計師公會大灣區委員會成員王君弼博士表示,香港企業正在積極擁抱數碼化並預計明年會進一步增加對這些科技工具的應用。 「很高興看到香港企業已將數碼化轉型置於首位,許多企業都打算增加科技投資或升級現正使用的技術。」王博士表示。 「在過去兩年中,旅行限制一直在推動數碼化進程。 許多企業因此更積極地推進技術升級,並將新創建的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商業見解。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軟件(44%)等數據驅動型科技,已經成為香港企業未來更廣泛應用的科技。」 推數碼化轉型 技術人才短缺成阻礙 本港企業雖然正積極推動數碼化轉型並籌備未來,技術人才短缺卻成為科技應用的一大阻礙。「保持穩定的創科人才供應至關重要。」王博士稱,「首先,香港政府應清楚了解城市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類型,然後製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政策以擴大人才儲備。 當中應包括相關政策和計劃,吸引、挽留和培養具有相關技能的創新型技術專業人士,例如,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科技合作,以及加強推行STEM教育以培育下一代。」 「政府也可考慮制定行業政策,以助構建可持續的創科生態圈,尤其應將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政府、學界、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對加快科技在本地商業環境中開發應用,培養更多本土初創企業和人才來説至關重要。」 將人才短缺視為最大障礙的受訪者中,有85%表示其所在企業正在積極應對嘗試填補差距。企業為應對科技人才短缺問題而採取的舉措包括:提升和重新培訓現有僱員的技能(39%)、外判項目給第三方供應商(34%)和僱傭合同工(24%)。 澳洲會計師公會大灣區委員會成員冼君行博士表示,企業僱主正在努力應對科技人才短缺的挑戰。「大型企業在逆市中仍著力加大科技投資和提高員工的科技應用技能,此舉有助企業轉危為機。」冼博士說。「而中小企在資源較為匱乏和更難請人的情形下,促使與外判商合作的需求增加。」 「去年新冠疫情推動企業應用遠程協作科技,而今個年度財務在成本上升的壓力下,或會令企業對營運效率進一步施壓,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雲計算等數據驅動型科技的應用。在投資數據驅動型科技時,企業應留意大灣區內數據保護法規的合規要求。對於可能未有足夠數據的中小企業,在進行任何科技投資之前,應先著力提高獲取數據能力以及提升數據質量。」 冼博士建議,政府推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加快創新科技的發展,特別關注中小企。 「中小企亟需獲得數碼轉型方面的幫助。政府應加大資源投放力度,幫他們尋找可供支援能滿足需求的數碼合作夥伴,例如 IT 諮詢服務商或數碼解決方案外判商。此外,其中之一的可行方案是與第三方供應商開展合作,尤其是位於鄰近大灣區城市的供應商。」 「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政府可考慮引入新的稅收優惠予企業在數碼化轉型方面的開支。企業本身亦應定期檢討企業政策,以加強對人力資本、知識產權和其他資產的保護。」

NFT 2.0顛覆傳統市場推廣

你曾想過在網絡上不經意看到一部短片、一則推特,甚至自畫像、球賽的經典畫面等,都能夠像藝術品一樣出售呢?早前,有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形式拍賣出售,以6,900萬美元成交,成為目前史上最昂貴的口NFT藝術作品之一。 本地有平台以2.0為定位,將NFT運用在藝術及環境、社會管治 (ESG)之中,希望支持本地藝術、文創發展,通過科技將藝術普及化,同時實現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Popsible 於2021年創立,為亞洲區提供以NFT作為宣傳渠道的平台體驗,Popsible 創辦人顏昭輝表示:「 NFT成為熱門話題,但未必會有很多人知道箇中含意,就算想進入NFT世界,亦無從入手,當中的術語,不是行內人要學懂運用亦非易事,所以成立了全新NFT交易平台,讓更多人體驗元宇宙。」他認為科技要真正應用到才稱上創新科技。 Popsible與其他平台不同之處,將實體與數碼資產配合,另平台上架作品有實體及數碼作品同時存在;採用法定貨幣進行買賣;將NFT與藝術文創及ESG掛釣,成立專區,將企業與NGO (非牟利政府組織),共同推動藝術及社會發展,亦顛覆傳統市場推廣及籌款模式。 以現金進行交易 「由於加密貨幣未普及,波幅又大,不是每個人能承受升跌。」顏昭輝想到平台以現金交易,能保障顧客,讓大家安心消費。因此很多人願意接觸NFT。加上NFT內容不一定是圖像,可以是腕表或明信片等,團隊會因應不同項目進行調整,部分更會與實體商品進行搭配。」顏昭輝說。 藝術家與粉絲互動 「如早前,Popsible與Chocolate Rain合作, 於香港及新加坡兩地同步推出NFT會員卡,並在平台特設Chocolate Rain 專區,將作品上架;另外,又與萬希泉合作,推出NFT,結合線上線下,將組裝陀飛輪腕表的獨家片段製成NFT,顧客購買NFT時,可獲贈實體腕表機芯零件。」顏昭輝說。另外,他們 又將時裝設計師Mary Yu所設計的旗袍製成NFT,連同她設計時的三款花紋一拼贈送予,購買旗袍NFT的顧客。 該公司專注東方藝術文化,平台上有書畫家傅世亨作品,問到中西方的NFT有何不同之處,技術上又何解決呢?「坊間平台作品,以西方文化藝術為主,更要標準化,若要呈現東方化藝術,難度較高。但我們會調節NFT平台格式,以呈現東方藝術特質,如筆鋒(字畫)、花紋(旗袍)等。」顏昭輝再說,因應單位不同要求,度身訂造宣傳方案,以配合市場推廣,增加互動交流機會,拉近藝術家與粉絲的距離。 ESG X NFT 掀熱潮 環境、社會各管治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近年急速興起,漸漸成為市場主流策略,企業將此納入營運準則是必然的趨勢,並以建造美好的社會、減少對環境及社會的損害為依歸,同時ESG亦能為企業機構締造機遇,有利提升品牌形象。 去年12月,Popsible 舉行「探索平等的元宇宙世界」系列活動,內容包括,NFT X ESG X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