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rt Media

WeArt Media

太古白色聖誕市集 延長營業助增人流

為助青年多元學習,太古近年培訓學生共同籌辦聖誕市集。10位來自香港城市學及都會大學同學參與太古地產舉行今年的「白色聖誕市集」。邀參加計劃的學生,在一系列星級師指導培訓下,協助設計和策劃今年聖誕市集活動。集團發言人更表示,為吸引更多人流,今年市集將會延長營業時間。 太古地產副董事公共事務林珩(見圖)稱,為配合今年市集主題「Play, Level-Up & Shine」,活動涵蓋不同主題,包括職業及生活規劃、氣候變化、AI人工智能等。讓學生藉着參與,提升設計思維、溝通和演講技巧等,把知識實踐到市集策劃構思內,讓創新想法實現到今年「白色聖誕市集」內。 其間,團隊要將環保元素滲入項目中,包括:使用舊紡織物回收物料製作成5000朵「再造聖誕花」;運用可重用的場地佈置裝飾;石英砂3D打印技術製入部份裝置;以及試行以閉環方法處理可堆肥物料等。 學生參加一系列大師班講座,在星級導師團隊的專業指導培訓下,為十二月舉行的「白色聖誕市集」開展設計和策劃工作。導師陣容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教授、富而德律師事務所中國主管合夥人高育賢,以及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創始董事羅健中等。 

陳嘉賢將華服變潮服推向國際

陳嘉賢 Karen

昔日香港,見證了香港人如何努力打拼,成就今日的我們。近來輿論要把「說好香港故事」掛在口邊。要說好香港,又怎能只靠把口?還要身體力行推動才行。其中德國寶執行董事陳嘉賢 (Karen)利用華服,再以本土文化元素作為設計概念,藉著霓虹燈、紅白藍等,帶出一系列港式故事。 陳嘉賢是德國寶創辦人陳國民長女,早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及紐約大學取得雙學士碩士學位。畢業後先在當地工作,吸取工作經驗。到2006年,她決定回港接手家族生意,負責業務拓展及市場推廣工作。她從沒有想過,進入時尚圈,只是機綠巧合下,在時裝舞台上發光發亮,她希望將唐裝盛為載體,融入藝術、潮流元素,向世界展現出傳統華服的魅力。 華麗升級轉身現舞台 一直以來,Karen工作雖繁忙,需要兩邊兼顧,但同時,她點子確實較別人多,她憶述,有一天,她行經某商場,期間看到一輛很漂亮的汽車,整輛房車鑲滿了奧地利水晶,感到閃閃生輝,令她靈機一觸,想到可否做到那麼閃爍奪目的產品,於是萌起在德國寶旗下電器藝術化,她最後選擇養生機,為機身鑲滿水晶,於是推出了閃爍系列SPARKLE COLLECTION。她那時,沒想過單獨建獨立品牌,純粹是一個高端品牌(Black Label),及後,才再命名為SPARKLE COLLECTION by German Pool。 之後品牌發展成一系列電器,甚致推出旗袍。為何有這構思,Karen 笑說,因為SPARKLE COLLECTION成功,她獲頒「傑出女企業大獎」,要出席頒獎禮。「在女性角度,要有一件戰衣才成事,於是找設計香檳杯架的設計師,女將用作設計成底座的牡丹花,作為旗袍圖案,印在絲綢布上,裁成自己旗袍。」她穿上那件「戰衣」出席典禮領獎,結果一鳴驚人,獲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邀請,參加一個國際時裝設計師的展覽,最後那件作品放在杭州絲綢博物館作永久收藏品。因此既已涉足這方面,就開始製作旗袍和華服,於是Sparkles by Karen Chan就這樣誕生,翌年她推出個人首個旗袍長衫系列。 Karen 走入時裝界,其理念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她要「洗走」別人對旗袍的根深柢固的想法,遂以「中西合璧」、「文化傳承」、「活化傳統」為宗旨來創造出香港本土特色的華服。「在華服上,不難發現有霓虹燈、紅白藍、鐵閘等設計元素」因為她對長衫、唐裝等傳統華文化有一份熱情,她希望將華服文化底蘊底蘊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能知道和明白長衫、唐裝的價值,欣賞它們背後的歷史文化與精湛工藝,從而愛上華服,也讓華服工藝得以保存! 在剛過去的「香港國際時尚展」是Karen繼2019年後,今次是第6次參加的裝展,在展位上,掛上霓虹燈,又有雲吞麵檔,她希望藉著品牌勾起香港人創造回憶:「70年代Disco的霓虹燈,但實際上是花樣年華的50年代的雲吞麵;又有60年代的老夫子漫畫;表達出不同的人來到店裡,能勾起回憶。」她希望將香港的好的故事,用一個時尚的方法,然後轉成藝術、設計、文化去做的。 Sparkle Collection好重注文化傳承,Karen藉著這些本土元素,造出一系列新派華服,務求讓人眼前一亮。在美國生活了12年,影響Karen對時尚觸覺,她形容自己較Playful, Naughty, 要將華服化身為藝術品,到米蘭、巴黎、紐約時裝周走秀。 本土設計說好香港 華服設計一直都圍繞著「香港」為核心主題,像2021年的系列的「Transform」以紅白藍香港精神、香港建築、香港山脈等萃取靈感;2022年的系列則以「霓虹之城」的絢麗璀璨作為主題;2023 則聚焦「香港士多」的懷舊味道。2024年有「紅白藍」系列,展示出5個不同年代的華服。原來微不足道的事物,對Karen而言都有著非一般的意義。今年 華服的魅力與文化傳承 而品牌亦與香港藝術館聯乘「博物館系列Museum Collection」,利用其藝術藏品創作成原創的「摩登長衫」及「新派唐裝」。「品牌與當代藝術家,包括齊白石、高劍父、萬青屴、吳昌碩、韓志勳、吳冠中等,將他們,轉化成獨特的絲綢布料,部份設計更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封有才長衫大師親自縫製成「大師系列Masterpiece Collection」。」同時,品牌亦香港文化博物館進行聯乘,創作「我們的快樂年代」,靈感來自有波子棋、飛行棋、唱片等及「風調雨順」的潮尚牛仔系列,希望與香港人產生共鳴。Karen 補充,今年品牌還推出多個系列,包括花開蝶來系列,設計靈感取自鳳園蝴蝶保育區內的蝴蝶,並將吳冠中繪畫的蝴蝶,製作在派對長衫內;還有玩味皮革的神奇女俠系列,透帶出長衫潮著的風格。 Karen 希望人們穿上品牌製造的華服,尤如代表香港大使,訴說我城故的故事,讓外國人知道,香港有很多傳統工藝仍在,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文化元素《紅白藍》系列 : SPARKLE COLLECTION X老夫子 系列 焦點回顧:

「一衣兩穿」迎合時代女性

首次參展的泳衣品牌 SwimWear 35 degrees, 公司負責人黎碧琪(Sandy)表示,產品走高檔路綫,散客較少,目標客戶群以商業客戶為主,所以今次參展正符合品牌路線。「短短數天,我們已與不同海外買家聯絡,包括歐洲、內地等,希望透過是次參展,可以擴大銷售網絡。」 35 degrees暫時在港仍沒設分銷店,先以網店為分銷渠道。「貨源及存貨為首要考慮,而且宣傳推廣也不能少,如找KOL等,這些也是成本,所以品牌希望先向外拓展,首站為歐洲法國。」黎碧琪笑言,法國是時裝之都,對產品設計需求高,幸好我們一拍即合,成功拓展海外市場。」 後來,有朋友建議Sandy聯絡香港貿發局(TDC),成為香港時尚品牌匯展參展商於是她們先試水溫,看看市場反應,才調整發展略。「這幾天讓我們發現,這裹有一道門似為品牌打開,又知道TDC會為中小企業進行生意配對。今次我們也聯絡海外買家,包括法國、廣洲、日本及印度,彼此進行會談,氣氛良好,希望未來有合作空間。」 主力企業客戶 Sandy再說,由於大家對現時經濟環境持觀望態度,今次算是一個機會,為品牌打開大門,有機會接觸不同海外買家,有生意增長的機會。談及未來策略「品牌希望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包括法國、德國和美國,並專攻企業客戶訂單。」 選取布料來自歐洲 泳衣除了設計要好看外,功能也不可缺,女生最在意的包覆性、美胸效果、身材線條及布料,也是女生在挑選泳衣時會想到之處。 品牌選用來自意大利及歐洲布料,密度較高,及透氣,具有塑形效果,即使在最熱的日子裡長時間佩戴,女生也會感到舒適、輕盈、涼爽和清新。這種在料彷如第二層肌膚的物料兼具彈性、耐磨及舒適,適能修飾線條。游泳、上街也可同時穿上,做到一衣兩穿。「泳衣具有防UV和快乾功能,設計上注重高質素和時尚感,部分產品更是雙面設計,可以兩面穿,享受兩種顏色,也可以在游泳後直接穿著出街。」  以Good Day Sunshine 為概念,希望女生穿搭出美好的一天。Sandy 說:「泳衣開發過程需要兩至三年,如款式設計、物料採購及進行測試。我們希望透過俐落剪裁、簡約線條及經典背帶,可重塑女性線條美。這些與市面上款式不同,真正一衣兩穿,既可穿游水,也可用作時裝搭配,真正mix and match。

CENTERSTAGE 2024 助品牌推廣

香港國際時尚匯展 參展商志在品牌推廣

在高通脹及高利率環境下,除了消費者消費審慎外。企業需面對行業競爭,及製作生產成本高帶來的困難。因此,政在透過不同渠道為時裝業界推出不少措施以振興行業經濟。「創意智優計劃」是政府於2009年成立,旨在舉辦各類時裝設計推廣活動。其中由香港貿發局主辦、香港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盛事之一香港國際時尚匯展CENTRESTAGE今年踏入第9屆,除成為亞洲區時裝界盛事之一外,也讓設計師這個展現才華的舞台,成功吸引世界各地買家採購,有三成展銷商更認為新興市場成機遇。 展覽焦點品牌包括首位躋身巴黎高級訂製時裝周的香港設計師 Robert Wun 旗下同名品牌、英國大師級品牌ROKSANDA、英國可持續奢侈時尚品牌 PATRICK McDOWELL、全球有百萬計社交媒體追隨者的法國品牌 BLVCK PARIS、意大利前衛品牌 LH(LA HAINE INSIDE US)等。展會亦帶來多個來自中國內地、台灣、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東盟國家如印尼、新加坡、泰國、越南,和歐洲國家如芬蘭、瑞典、英國等地的品牌;香港也有多個品牌首次參展,包括MORAL、KnitWarm、 Z I D I、35 Degrees、STELLAM、SWAZ Jewelry、LOVE BY THE MOON等。 客流低於預期 以大理石、金屬等材料的設計品牌Earlyink,主打循環時尚,透過環保物料與皮革結合成為新時潮物。設計總監Cherry Leong(見下圖)表示,本身屬澳門原創設計品牌,已是第二次到香港參展,她認為客流較預期少,散客不多,反看見外地買家參觀,由於產品全屬人手做,她已與杜拜經銷商聯絡,希望自家產品能拓展到海市場。 海外買家反應佳 另一主打輕便、耐用的本地設計品牌Moral推出多款不同功能的背包,該品牌營運經理周宇縱表示(見下圖):「公司理念以製造可持續性,時尚風格產品為宗旨,在港設有逾40多個分店分銷點,他直言產品功能和社會責任可以同時兼顧並不相互排斥。選材上,以再生物料或回收環保物料製造,讓背囊能照顧旅途需要,使旅程更愉快,同時也助於滅少生產所帶來污染。」 對於今次展覽客源感到滿意,品牌現時已將業務拓展至台灣或新加坡,但仍今次積極尋求海外買家,在展銷期間,收到多名海外買家查詢產品資訊,如,背包採用何種物料,耐用程度,產品種類等。」他笑言,很多顧客以為品牌專推旅行背包,為了擴大銷售層,他加入女性及兒童專用背包,供不同顧客選擇。 線上線上採購逾五成 香港貿發局於展會期間訪問了約370名參展商及買家,以了解他們對時裝行業前景的看法及對產品潮流的預期。調查顯示,近三成半(34.8%)受訪者預期未來6至12個月銷售額會上升,逾五成半(56.3%)預期會持平;另有半數(50.3%)受訪者預期未來12至24個月銷售額會上升,近四成半(44.3%)預期會持平,反映業界對銷售前景持樂觀態度。 61%受訪者認為,環球經濟波動是今年經營上最大的挑戰,認為是匯率波動則佔29%。同時,36%受訪者認為新興市場的需求上升是今年的最大機遇。隨着網上採購越趨普及,有52%受訪者則表示同時使用線下及線上渠道, 23%受訪者更表示僅使用線上銷售或採購渠道。 業界展望時尚配飾市場潛力高 不少國際品牌為服裝加入配飾,設計與舒適度兼容成為潮流,在展會的調查亦發現這趨勢,分別有39%及29%受訪者認為,時尚配飾、休閒穿搭在其主要銷售市場中,有最大增長潛力。

文化創意融入腕表

本港鐘錶品牌Present Watch上週參加鐘表展,以《愛蓮說》作為靈感,推出融合文化創意的腕錶。蓮花,常見於中國詩詞中,因此該品牌共同創始人Noelle (見圖)採用了對中國很有代表性的寶石翡翠來做了蓮花的造型。她認為這款手錶,與很多女性一樣,每款都有她們很獨特的色彩。 Present Watch共同創始人Noelle Chow致力於將傳統工藝和文化走進現代生活,提升品牌形象與同行間差異化。 腕表做工精細,盡顯工匠功架。 另一本地品牌ANPASSA則乘著近日九龍城寨電影的熱潮,推出以城寨為主題的腕表,採用微雕刻技術配上特製鑽石刀,把城寨的輪廓刻劃在表面上。此外,腕錶採用了AR 技術,只需以手機鏡頭對準表面拍攝,便可在手機上呈現城寨不同場景及面貌,過程中,何謂困難重,且看ANPASSA主理人Gary如何解決? Gary 推出以香港地區作為主題腕表,從左起九龍城寨、維多利亞港、山頂及尖沙嘴。 Gary製錶過程中,要以微雕刻技術進行,連續二十多小時不眠不休,確保刻劃過程順利。 九龍城寨腕表靈魂人物:由鐘表收藏家Derek (中)構思,製表師Gary(左)、及負責IT的Ivan (右)共同創造而成。 九龍城寨腕表靈魂人物:由鐘表收藏家Derek (中)構思,製表師Gary(左)、及負責IT的Ivan (右)共同創造而成。 配戴者可利用App,觀賞城寨昔日景物。

鐘表展奢華與環保兼備

由香港貿發局、香港表廠商會及香港鐘表業總會合辦的第43屆香港貿發局香港鐘表展及第12屆國際名表薈萃,已於9月3日至7日在會展舉行,今期以「時尚之約」為主題,吸引超過700家來自15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展商參加。有參展商對人流表現理想,接近50%更認為生意能持續平穩。展會中,逾三十個參展商標榜綠色概念,成功吸引買家注目。 可持續發展概念抬頭 持續物料成風 近年越來越多鐘表商採用可持續物料,製作手表殼及表帶。公司成立逾半世紀的高頓斯看中綠色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全球焦點,以往專門走中高檔路綫,今年嘗試自行研發環保手錶,以樹皮等天然纖維製作表殼,再以蘋果皮製作表帶,藉此迎合不同客戶需求。 該公司董事及首席營運總監周幸儀(Brenda)稱,為符合現在的環保趨勢,使用可持續物料採,令錶身更為輕巧,同時物料又符合生物降解條件,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高頓斯:期望百分之十增長 她直言,「今年營商氛圍很好,我們預計今年展會的新訂單較去年增長10%至20%,大約10%至15%的新訂單會來自環保手表,特別是來自中東及東南亞買家對環保手表非常感到興趣。」 (圖左)Brenda對鐘錶銷售前景感到樂觀。(圖右)採用以樹皮等天然纖維製作表殼,再以蘋果皮製作表帶,令錶身更為輕巧。 Lilienthal Berlin:全球首枚回收咖啡渣製作手錶 一直以來,大眾關注綠色可持續發展如何應用於鐘表行業。德國品牌Lilienthal Berlin以回收咖啡渣製成手錶,除了讓配戴者看時間外,也會聞到淡淡咖啡香味,可謂玩味十足。 該品牌的亞太區總代理Zeitgeist董事Ruby Young(右下圖)稱,這是全球首枚以咖啡製成的手錶Coffee Watch,其手錶外殼的原材料,從柏林咖啡館和烘焙坊收集咖啡渣,被乾燥後加工成顆粒而成。開發需時兩年,手錶外殼使用回收咖啡渣與可再生植物,如生物聚合物、蠟和油,以獨特再生工藝轉化為耐用材料製造,使手錶堅固耐用、環保。這款手表曾獲紐約產品設計獎、綠色產品獎和  iF 設計獎,足以證明品牌不僅在Coffee Watch設計理念上,還在咖啡手錶的生產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區域採購和環境友善為先。 Zeitgeist:推廣品牌為先 Ruby續稱,由於營商環境與往日不同,品牌不再視銷售及購買為參加展覽的最大目標,而介紹品牌、推廣品牌形象、展示新產品、新技術反而愈來愈重要。她希望通過Coffee Watch展示可持續生活方式,採用看似無用的咖啡渣,作為製作手錶原材料,讓產品能兼具優越品質和可持續性。 Coffee Watch 有四個版本(圖上):拿鐵、美式咖啡、泡沫咖啡(Macchiato) 和特濃縮咖啡 (Espresso)——表殼呈現獨特的大理石花紋,深淺不一,無論在形狀、顏色和質感與咖啡豆相似,再配不同的外殼,使每隻手錶都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參展商持正面態度 踏入2024年,外圍經濟不穩,本港鐘表業表現仍算不俗。根據貿發局資料顯示,2024年第二季香港鐘表業出口指數有41.3,較第一季的34.3,上升7個百分點;至於香港鐘表零售市場,由2022年的256億港元,升幅27%,增至2023年的325億元。 今年有15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展商參與,包括首次參與的比利時及丹麥,以及希臘、土耳其和英國品展會設有廣東、廣州、台灣展館,以及疫情後首度回歸的韓國展館,藉此,推動行業交流,開拓新客源。是次實體展,吸引17,000名,來自106國家地區組團來參觀,包括當中包括歐洲的芬蘭、德國、挪威、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士、英國;美洲的巴西、加拿大、美國;亞洲的日本、新加坡、韓國、泰國、越南;中東的以色列、阿聯酋等地的買家。」綜觀各參展商對銷情仍感到樂觀,也印證香港作為世界鐘錶出口貿易地位。 新興市場潛力厚 此外,貿發展在鐘表展期間,即場訪問了約900 名展商和買家。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成(42%)受訪者預期未來十二至廿四個月整體銷售額會有增長,而47%受訪者則預期整體銷售額會持平,最多受訪者認為在未來兩年鐘表業主要增長的傳統市場為日本、台灣、澳洲及太平洋群島、南韓;新興市場則看好東盟、中東及印度。 智能手表最受歡迎 產品趨勢方面,四成受訪者認為智能手表將繼續成為未來最受歡迎的手表類別,其次為石英表(17%)、手動機械表(15%)及電子表(14%);而智能手表(46%)、時尚手表(37%)和休閒式手表(19%)具有最大的增長潛力。 現場花絮多面睇: 萬希泉推陀飛輪腕錶 萬希泉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沈慧林,與香港乒乓球運動員黃鎮廷及杜凱琹合作推出乒乓陀飛輪腕錶。沈慧林表示:「他們多年的奮鬥,遇上挑戰以及在低谷重新出發再創高峰,對我很多啟發,將他們奮鬥和永不放棄精神放在陀飛輪之上。」  適逢龍年,當中瑞士品牌崑崙錶(Corum)特別推介金橋龍表,腕表核心為一尊雕刻華麗的18K黃金龍,龍眼、龍尾及機身分別鑲嵌鑽石、珍珠及彩色寶石。同時搭載由超過190個部件組成的18K黃金長方形機芯,充分體現其精湛高超的工藝技術,定價為215萬3千港元。 World Brand Piazza 10大國際級品牌盡顯奢華  續第14年與太子珠寶鐘錶合作的「World Brand Piazza」專區,是每年展會的亮點。今年雲集10個國際級尊貴品牌的限量版及珍貴名表,包括名士(Baume &…

匯聚全球時尚 香港鐘表展將舉行

香港鐘表展及國際名表薈萃將於9月3日至7日舉行,今年吸引超過700家展商參展,並首次全面開放予公眾免費入場。兩展覽主題為「時尚之約」,呈獻不同風格的腕表品牌、成表、機械設備、配件及零件等,提供一站式採購平台。經濟首季開始復甦,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雖然鐘表業面對不少挑戰,業界對前景仍感到樂觀。 香港表廠商會副會長黎民達(左)、香港貿發局署理總裁張淑芬(中)及香港鐘表業總會會董吳楚忠(右)。 香港表廠商會副會長黎民達表示,2023年,鐘表出口總值達到545億港元,與2022相若。今年1月至7月時,出口總值達到290億港元,數字較同期下跌8%,但在個別出口的市場有所增長。錄得雙位數字的升幅,包括印度(25.6%),泰國(22.6%),阿聯酋(12.5%),台灣有(6.4%),美國(3.5%)。 香港仍然是全球腕表最大的入口地,出口則排在瑞士之後位列第二。黎民達稱,第二季鐘表業出口信心指數由第一季34.3升至41.3,有好轉趨勢。根據歐銳Euromonitor數據,2023年香港鐘表零售市場約為325億,較去年256億增長27%,回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他對行業銷售情境樂觀。 此外,網上商貿暢旺,購買力的回升,不同類型的手錶,包括運動型的手錶。智能手錶、時尚手錶或跨界合作系列的手錶都潛藏著龐大的增幅。對業界帶來新的商機和對市場的前景都會感到樂觀。 香港貿發局署理總裁張淑芬表示:「今年香港鐘表展及國際名表薈萃吸引超過700家、來自15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展商參與,更迎來新參展的比利時及丹麥展商,以及希臘、土耳其和英國品牌。展會設有廣東、廣州、台灣展館,以及疫情後首度回歸的韓國展館,為業界打造譽滿全球的年度盛事,推動行業交流,開拓新客源。」 香港鐘表展及國際名表薈萃詳情 日期: 2024年9月3-7日 (實體)            2024年8月27日至9月14日(線上)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時間:上午10時 至 下午6時30分            上午10時 至 下午5時30分

文創無界 匯聚本土藝術交流

「文創無界」——深圳文博會香港延展於元創坊QUBE舉行,今年是香港特區政府首次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名義參加「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場內展品均以中國元素為主調,再結合創意為創作元素,廣受好評。今次展覽展出約300件香港藝術作品及文創產品,分別來自9位香港藝術家、設計師及9個香港品牌。 「文創無界」空間設計師王健偉介紹:「我們會將深圳文博會香港創意館內的LED屏幕隧道帶到香港,以貨櫃箱的形式將三面打開,以分隔展覽的4個區域——『街畫』、『藝術玩具及線上遊戲』、『中國元素』和『文創產品』,屏幕同時會播放於香港拍攝的片段,提供沉浸式體驗。」 當日「文創無界」策展人梁冠文說:「香港像一條地球村,以中國傳統元素為主軸,注滿中國人的人民性情,同時融合了世界各地文明風尚,多年來歷經沉澱和轉化,形成了獨特又豐富的本土文化現象,讓我們的設計師得天獨厚,親身體會這種文化碰撞和眼界淬煉,通過不同文創載體,在各自領域上發揮匠心創意。」  平台有助創意展現  現場不少品牌首次參加深圳文博會,他們認為文博會是好平台,為兩地設計師提供交流平台。 華服創辦人余嫿 Mary Yu,她設計的旗袍中西合璧,既體現中國古典美,亦具備時尚元素,她對剪裁細節非常注重,以展現出女姓溫婉優雅的氣質。她表示,今次文在博會展出的旗袍以當代彩墨畫作為傳播媒介,設計不同材質,不同花樣的旗袍,希望作品有獨特性。此外,她利用鮮豔顏色,將傳統華服變得年輕化及時尚。 今次展出旗袍作品中,剪裁別樹一格,融合中西文化的旗袍,上半身為傳統旗袍,下身以西式傘裙,以迎合不同消費者品味。 羅氏針織於文博會展出了多個針織藝術系統,其中包括《怪獸大廈》及《Floral Art》羅氏針織總經理何家和(Milton)稱,靈感取自香港50年代的「怪獸大廈」,針對建築大廈的外形,創造出針織藝術形狀,再展示手袋及配飾,希望透過設計,反映針織品與可持續發展的突破性。 透過設計鰂魚湧的海山樓是建築群中,最為人熟悉的風照,很多電影都會取景拍攝的地方,設計師透過鏡頭下,呈現的海山樓的走道間穿梭,映襯出另類的香港之美,作為創作靈感,設計出一系列色彩鮮豔的配飾。 羅氏針織總經理何家和(Milton)希望透過品牌的環保系列Floral Tote等,展示環保時尚及升級再造的新視野。 文創產業面對挑戰 玩具設計師葉偉青分享了在香港發展文創產業面臨的挑戰:「香港文創產業面臨很多困難。首先本土文創作品未受到足夠重視,企業常優先選擇國外IP。而本土市場規模相對較細,文創產業鏈尚未完全成型,與日韓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持續發展文創產業,我們不單需要優秀創作,更需要營運支援、拓展市場、以及與商業單位合作,將創作轉化為持續收益的IP。創作者除了創作能力,在行政管理和營運方面也需要支援和協助。」 展覽展出約300件香港藝術作品及文創產品,分別來自9位香港藝術家、設計師及9個香港品牌。其中包括:林雅儀(Zoie Lam)、羅浩光 (Bo Law)、葉偉青 (Felix Ip)、阿寬(Foon Wong)、INDEX GAME、楊德賢 (Toby Yeung) 、餘嫿 (Mary Yu)、許開嬌(Angel Hui)、林春菊(Janko Lam) 、粵東磁廠、羅氏針織、AXIS、ByLeona、安量彩印製盒、原工作室、ephelis、衡建設計及OOObject。

文藝門的前世今生

澳門鄰近香港,先後成為歐洲殖民地,亦分別於1997及1999回歸中國。兩地有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澳門政府對積極推動創意產業,一向不遺餘力。根據澳門文化發展基金年報總結2023指出,該基金會成功批出活動及項目總數共1762個,批出總金額達1.97億澳元。成功例子多不勝數,不單成功推翻了「文化沙漠」還為澳門拓展商業藍海,位於澳門關前正街的「文藝門」是其中之一,不過,因為疫情及風災,對澳門店鋪生意造成嚴重影響。且看文藝門店主是如何由逆境中,成功扭轉劣勢,令人流及生意額回到疫情前水平。 這幢樓高三層連天台的舊樓,位於澳門關前正街,前身是一家名為「榮記」的白鐵工廠,主要製作餐具, 現化身成為「文藝門」,由本身為藝術家、畫家、樂隊刅記主音歌手百強(Fortes, Pakeong Sequeira )主理。 文藝門前身為一家白鐵廠,經活化後成一間咖啡文創綜合空間,店內仍保留昔日的裝潢。 他於2017年獲得澳門政府資助,把「榮記」活化成一家集合了咖啡、輕食及澳門本土設計的綜合空間「文藝門」並於2018年開幕,當時只試驗數月,已達收支平衡。隨著澳門於今年5月首獲評為內地出境旅遊者最滿意目的地後,他亦有望人流及生意額將回到疫前水平。 賦予舊廠第二生命 經過店主百強悉心把這幢屹立逾60年的老舊工廠,變成今日充滿文藝復古氣息的咖啡及文創綜合空間。他謂當時花了兩年覓地方:「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榮記負責人及攝影藝術家,他曾拍攝過榮記舊貌,我被相片吸引著,更認為這地方可以承載到澳門歷史,客人來到這裏,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參與工作坊,同時還可以購買原創手作雜貨。」 成立「文藝門」時,百強已計劃引入不同單位合作,其中有些為澳門手作人,他希望進駐入「文藝門」的,將來也會有自己店鋪,其中地下為澳門本土Cafe- 就是一個例子。 G/F : Coffee Shop 當筆者踏進文藝門時,已被陣陣咖啡香吸引。這是由一間澳門本土café,也是該café主理人首間品牌概念店,但現改為由文藝門自家經營。「當初寫計劃書原意為新晉營商者,提供空間經營其特色主打,而該咖啡店是早期合作夥伴,該店主已衝出文藝門,在澳門開設2間分店。這讓他發現經營咖啡店可減輕經營成本,於是開始發展自家咖啡品牌。 不怕別人說經營Coffee Corner,與文創事業無關,因為他在寫計劃書時已構思好了:「澳門攪文創未成氣候,手作人肯做但難找平台寄賣,我認為若想吸引客人前來,咖啡是很好的載體,讓人可邊飲咖啡,邊聊天,順道買得心頭好。」 文藝門Coffee Corner提供各式咖啡和輕食,採用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百強表示,很多Café不採用味道較酸、苦、甘的咖啡豆,其口感較強烈,而且酸、醇度適中的咖啡豆,可製作混合咖啡。不過,這裏前身為白鐵廠,白鐵手藝,是以打鐵、敲打硬物來塑造形狀,聞名各地,鐵匠精神值得歌頌,因此文藝門的Coffee Corner 以這種匠人精神及概念,融入其生意營運模式。 除了咖啡豆外,抺茶亦從南非入口,沒有啡啡因,適合嗜茶人士享用。他笑言,以前,由另一間Café 來營運,後來生意愈做愈大,已跳出這道文藝門,單是在關前正街已有兩間分店,唯有自行繼續經營:「最初只是懂Long Black, Latte等,後來聘請了兩位敢於創新的員工,為Coffee Corner創新很多新口味。」後來,附近新建賓館相繼經營,於是這裏也提供輕食,以滿足遊客需要。」 (左上)餐牌食品飲品種類繁多,有賴員工勇於嘗試,經常創出新口味。 (右上)與朋友邊談天,邊吃海鮮薄餅、豆腐芝士蛋糕;喝Ice Vanilla Matcha Latte , Oatmeal Latte是一件賞心樂事。 (右下)文藝門將秉承前人工匠精神,所採用的咖啡豆,味道強烈。 1/F-2/F:寄買店及工作室 樓層分別有皮革、傢私、飾物、明信片、工作室等,多個品牌進駐,有原創品牌,也有海外引入品裨。裝修甚有懷舊味道,很有空間感,像人們走入時光隧道中,探究歷史。問他這裏像百貨公司嗎?他說概念像,很多設計師把作品存放寄賣,並每三個月進行檢討;有些設計師,還會在這兒舉辦工作坊,如皮革製等。 (右上)先把沉香水削成片狀。 (左中)放入檀香爐。…

創有機棉自家服裝品牌 拓可持續發展

「快速時裝」(Fast Fashion)興起同時衍生了環保及浪費的問題。環球各國關注可持續發展。這股風氣正影響服裝業。本地嬰幼兒內衣品牌AMMA向 Fast Fashion:「說不」,品牌成立後堅持以天然物料、有GOTs認證有機棉,以及再生原料成衣生產 GRS,身體力行為一眾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內衣日常服。 有國際組織的調查結果發現,一些大城市如紐約、倫敦、香港等,每年都會丟棄超過100萬噸的衣服,加重了堆填區的負荷壓力。 「快速時裝」在染色和加工過程中,耗用多達8,000種合成化學物,大量化學品排放到淡水系統,破壞周遭的水源和生態環境。 自建品牌  以行動實踐回饋地球 品牌創始人Maggie Chan擁有逾30年的製衣經驗,原是本地製衣生產商,從事歐美嬰幼兒出口業務,為何要創立品牌?她明白在製衣過程會產生大量化學劑及染料,也對土壤及水源帶來更大的污染。「可能因為環境污染,不少小朋友都有出現基因及健康問題,我希望創立一個品牌,可以為小朋友由小至大,都能夠接觸環保、安全及舒適衣服,同時減少快速時裝,避免浪費。」 Maggie 坦言,日常必需品可能人們衣櫃中最重要的單品,品牌AMMA象徵大地之母(Mother earth)認地球孕育萬物,猶如母親孕育生命。她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品牌期望把生命力量賦予每個新生命,品牌開始由一件8歲少女內衣開始,兼顧自然簡約及保護,伴隨其健康成長,這女生長大後又成為母親,孕婦及其後哺乳媽媽,當寶寶出生後,母親又為其揀選最優質,沒有化學成份的衣物,我希望品牌把這份愛意不斷傳承下去。」 Maggie  續指,個人提倡慢活生活,也是日本「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的粉絲,提倡簡約主義。她說:「我們相信 AMMA 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追求,品牌生產第一個系列是原棉素色,無添加任何有害化學物,如螢光劑。」 著重細節  朝向香港製造 至於品牌定位,Maggie追求慢的時尚,不拘生產成本使用優質有GOTs認證有機棉,注重物質及細節,與現今追求Fast Fashion潮流相違背。產品走中檔的路線,價格由40多元至300元不等,可謂性價比甚高。自品牌推出後,主要依綫上及利用Pop-up Store銷售試水溫。她說,未來希望在商場、市集等多個平台渠道接觸到更多知音者。她除了盼望AMMA品牌更加人認識外,香港有自家優質有機棉裝品牌,未來朝向真正的香港製造,邁向在地生產,進一步降低品牌的碳足跡,以行動擁抱大地,回饋社會。 AMMA推出優質內衣日常服,讓消費者可減少穿著「快速時裝」,避免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