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照相館 力抗時代巨輪

自從全球第一部數碼相機生產後,菲林相機愈來愈少人用,正因為「有限度」照相,令每次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都非常緊張,怕拍出來的相中人不笑不美又迷眼,加上每次對沖曬的那份期待,令菲林照片仍有存在意義。隨着時代變遷,很多傳統影樓已結業,剩下的像「吊鹽水」般經營,或是無奈轉行數碼。「善美影室」屬少數仍然生存至今的舊式影樓,它的價值在於每次同客人影相時的互相交流,認真拍攝為每一張相片捕捉最真、最美的瞬間。

善美影室前身尖尖照相於1937年開業,至今已有85年歷史,舖址亦已由彌敦道369號搬到北河街現址。它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影樓,見證菲林相機的興衰起落,走過黃金時代。有歌詞曾寫過菲林「只一格 經典的偶遇已 不再」人稱林老闆的林國盛認為,按下快門一刻,就凝住了開心和喜悅。 「以前新年,一家人會穿著整齊上影樓,拍攝一幀全家福。沖灑後,掛在客廳牆上,每逢晚飯時間,我們不時望望照片,想起當日熱鬧場面。」影全家福正好留住熱鬧的一刻。

尖尖照相館

自1996年由學徒做到師傅的林國盛與拍檔接手,易名為善美影室於原址繼續經營。他堅持沿用菲森相機為客人拍照至今。

舊式影樓歷盡時代變遷

光顧過尖尖照相館,可謂星光熠熠,如鄒文懷、汪明荃、林子祥、鄭中基等等,連政界名人也曾是尖尖照相的顧客。開業半世紀,影樓經歷過香港淪陷、重光後的風光。今年七十三歲的林老闆回想「二次世界大戰時,只有日本人及外籍官員有經濟條件照相,夥計都懂得說幾句日文英文;60年代,工廠男女上影樓照相,是為了相睇;70年代,香港的家庭習慣上影樓拍全家福;80年代,流行拍攝畢業照;90年代,拍中小學生照及求職照。由於不少人移民海外,很多家庭都上影樓拍照作留念。之後,一小時沖曬流行,生意已不太如前。善美影室曾經歷業主收舖,現舊區重建又要收樓,林國盛:「發展商已成功收了樓上住戶七成業權,尚欠地面商舖八成,現在算是做得一日便得一日。」

按下快門一刻

作為攝影師,想拍出一張好照片,必要懂得營造出一個愉快的環境,讓與客人交談,讓他們放鬆心情,菲林相機咔喳一聲,就能成功捕捉被攝者的眼神與笑容。「你知道嗎?小孩子的照片特別難拍,因為他們會哭會扭計也會動個不停,攝影師需要擁有非一般的耐性才事成。尖尖攝影前老闆就專程報讀兒童心理學,目的是要按動快門,就能攝下嬰孩流露出天真爛漫的笑容。」林老闆說,在「咔喳」一聲後,因為光速底片已曝光,瞬即捕捉最真、最自然的笑容,就算數碼相機光速,也不足以能與菲林機相媲美。

哈蘇單鏡反光相機(Hasselblad)
許多攝影愛好者對名廠哈蘇單鏡反光相機(Hasselblad)情有獨鍾。

照片價值何在?

或許會有人問,菲林照片究竟有什麼存在意義?答案是菲林相沒有可能造假,記錄當下民間社會現象等,菲林相片意義,在於還原(故事真實)。可是,林老闆說「多年前,曾有一位女士獨個兒上影樓,還硬要找攝影師合照。原來,她想用這幀『移花植木』照,為內地丈夫申請單程證…… 唉﹗想不到真相原是這麼諷刺?」

修復老照片

每張舊相背後總承載著一段記憶、一段歷史,一幀幀舊相片總是充滿故事,這些珍貴回憶,現時,只需要個一個修復軟件便可讓人回味無窮。數碼時代來臨,為我們帶來不少方便,人人可充當攝影師,舊照片可按掣修復。其實「膠片感」雖可模仿,人情味卻不可複製,善美影室前身尖尖照相,相在,情在。

林師傅未忘兒時與家人到影樓拍照的趣事。
林師傅仍保留與尖尖照相合照,1996年劉老闆(中)認為數碼照相年代將來臨,選擇急流湧退,移民加國安享晚年,並把店舖以低於市值租金租予林國盛。
傳統菲林相逐漸式微,現時還剩下的舊式照相館已不多。




善美影室 {前尖尖照相)
地址:北河街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