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磁廠廣彩 展出逾百件瓷器珍品

政府銳意將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無奈是香港發展藝術文化不易,很多傳統手作行業都日漸式微。手繪瓷器曾在香港享負盛名,是本港現存唯一具規模瓷器廠,「粵東磁廠」經歷近百,現由第三代負責人曹志雄、太太曹葉正嬌及第四代負責人女兒曹嘉彥一同經營,令手繪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粵東磁廠為早前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傳承廣彩展覽」期間展出超過百多件,由曹志雄手筆作品。當中包括充滿懷舊特色的「公雞碗」、壽字花杯碟等,吸引不少熱愛「廣彩」的人到場參觀。

曹志雄將粵東磁廠起源娓娓道來,這可追溯至1928年,創辦人之一曹侶松與一班彩繪師傅於從廣州南下,將廣彩工藝帶入香港,並於九龍城隔坑村創辦「錦華隆彩瓷廠」,當時主要做出口市場,全盛時期有300多名彩繪師傅。

瓷廠因二次世界大戰停頓生產,到日戰後開,並改名為粵東磁廠,經營至今。曹志雄回想起從前,自幼在磁廠生活,與祖父三代人及工友一齊住工廠宿舍,耳濡目染下靠自己摸索何謂廣彩。直至1968年,開始幫忙接待外國客人。

當時繪瓷師傅全人手繪,訂單愈來愈多,為增加效率,將部份手繪構圖弄成雕刻膠印章,在白瓷上直接印上線條,人手填色後,再燒製。近年改用貼花紙技術,將圖案和顏色以絲網印刷生產,貼上瓷器後便燒製。對於女兒願意接磁廠,才是讓曹志雄感到意外。

香港粵東磁廠經歷曹氏四代人的努力經營,見證了香港彩瓷業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與變遷。圖為第三代傳人曹志雄與曹葉正嬌及女兒曹嘉彥。

他認為得到女兒及年輕一輩的認同,廣彩技藝才可以傳承下去。曹嘉彥在大學主修設計及文化研究,畢業後從事媒體行業。她說:「以前我對瓷器興趣不大,只認為賣花瓶、古董而已。近年接受不同媒體訪問,及經常舉辦展覽,加深對廣彩歷史的了解,手繪瓷器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令我對於這行業更有使命感;加上婚後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更想利用自己所學得,協助家族生意,就毅然回廠幫忙。」

作為第四代傳人曹嘉彥,努力經營瓷廠外,還積極推廣彩繪工藝。旁為她重新繪製的作品,其中有1940年代製的粵東磁器產品雲龍碟圓盤。


創新元素注入設計

曹嘉彥有別於上一代營運方式,由以往只依靠電郵聯絡、接訂單,轉為經營網上平台,設立網店、加強社交平台宣傳,以方便本地及海外顧客。除此之外,她也兼顧設計工作。「家人希望我傳承廣彩技藝,所以對外要多做宣傳推廣工作,回到店鋪,我又會幫忙做設計及生產,將『港彩』元素注入產品內,吸引不同客戶群,工作十分忙碌。」

讓大眾認識廣彩文化

談到如何將技藝傳承下去,曹嘉彥希望多舉辦工作坊,讓大眾有機會體驗繪瓷的技藝。另外,瓷廠又會與不同小店及藝術館進行聯乘,致力推廣廣彩文化,如早前她參與「躍動香港Merry-go-round」、「藝聚香港Café 2023」與日本刺繡藝術家竹岡加津美合作,製作藝術品。最近她又參與「藝聚香港X CASETiFY」推出聯乘手機殻設計,以瓷碟和廣彩圖案呈現香港傳統藝術之美。

廣彩瓷器蘊含中西文化

 今次展覽是展示是自上世紀40年代彩繪的傳統翎毛廣彩至2020年代中西花邊融合的圖案。由色彩絢麗的金彩發展至清雅簡的花款,全以釉上彩手繪,顯示不同時期皆有其蘊含的文化和風格。

廣彩屬於釉上彩瓷,在白胚瓷器上,以含有氧化金屬的顏料畫圖案,然後在炭窯,以1200燒烘,畫勾線及填色後,再以800度燒烘,令顏色不易脫落。到70年代發展以印花及貼花技術,提升產量,以應付需求。

其實廣彩所用的顏料發源於雍正時期的粉彩,粉彩具代表性是萬壽無彊,顏色堆厚,色彩多姿。廣彩都是用相同顏料,相同畫法,只是厚薄程度不同,用色較淺薄及通透,能呈現出黑色的構圖線條,大部分通圖案皆有玫瑰花蕾,又名為「花頭」,線條空白位置上填上金彩(織金),顏色鮮艷,金碧輝煌,這也是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