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香港昔日以工業起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電子業地位是舉足輕重。本地電子業界偉易達業務已邁向國際。創辦人、主席及集團行政總裁黃子欣早前接受一個節目訪問中表示,作為「港產電子第一人」,黃子欣在電子產業的貢獻有目共睹,更是少數能夠將香港品牌推廣到歐美市場的香港企業家。他於節目中暢談自己的創業生涯和理念,更分享為何當年沒有向爺爺有份創辦的東亞銀行借錢創業。

黃子欣畢業於香港大學電機工程系,60年代尾是香港電子行業最發達的時期,黃子欣指電機工程在港大十分受歡迎,更指有人說比醫學院更難入,笑言「我啲同學都係高材生,除咗我!」畢業後黃子欣到美國留學兩年,回港後在一間美資科技公司工作,後來覺得在企業工作未能做到自己想做的項目,便毅然決定創業,黃子欣坦言因無家庭負擔,才能夠有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

以人為本  曾為蘋果公司競爭對手

「以人為本」作為黃子欣的創科理念,他推出的產品都是便利大眾及有益社會的。六七十年代,社會對電子產品需求十分大,各種電子產品日新月異。黃子欣對高科技產品充滿熱誠,尤其是家用遊戲機,他更是先驅之一。80年代初,遊戲機市場開始被商家發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黃子欣的兒子亦在當時出生,兒子的來臨啟發黃子欣研究電子教育玩具。電子教育玩具不止滿足了黃子欣對科研的追求,更能啟發小朋友對學習的興趣,產品一推出就引起哄動,後來黃子欣更一直研發及推出各種新產品,其產品更一度打入美國市場,成為蘋果公司的競爭對手。

黃子欣指當時70年代的創業環境與現時大不同,所需的資金亦較少,坦言當時只要肯勤力,定有成功的機會;但在現時社會,只靠勤力並不足夠,但不是指機會比舊時少,而是機遇變得不同,科技在當中是很重要的一環。黃子欣認為人工智能定是未來的趨向,編碼技術將是未來少不了的工作;而不少工種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人們應更加認識和了解科技,在未來的社會,定必要「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黃子欣認為,未來不少工種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人們應更加認識和了解科技,定必要「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感恩」二字不斷掛在他口邊,黃子欣指出,家庭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亦是他的後盾,嘆息創業初期犧牲了不少與子女的相處時光,但感恩家人十分支持自己的事業。而對於一生所獲,黃子欣認為所有並非必然,很多人事並非自己能控制,需以「謙卑」和「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生活。最後黃子欣送「夢想」和「堅持」兩個詞予港人,盼港人一定要擁自己所想,並且堅持自己所想。